荷兰一边跟着美国卡我们光刻机脖子,一边却有大批荷兰公司悄悄来中国建厂。 这背后,是一场全球芯片产业链的无声重组。
KMWE,一家荷兰本土的光刻机零部件供应商,最近在中国设立了新工厂。 该公司高管透露,如果不是中美科技摩擦加剧,他们并不会做出这个决定。 此前,他们的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。
这种近岸布局,正成为欧洲半导体企业的共同选择。 另一家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虽然受到出口限制,但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持续攀升。 去年第三季度,ASML在华销售额占比达到46%,接近其全球总收入的一半。
美国从去年开始联合荷兰、日本等国家,对华实施高端光刻机禁运。 荷兰政府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限制了包括部分中低端设备在内的产品出口。 ASML高管曾公开表示,其在中国销售的设备并不涉及最尖端技术,与安全风险无关。
中国芯片产业正在压力中寻找突破口。 国内多家企业研发的光刻胶产品在分辨率和灵敏度方面取得进展,开始进入本土芯片制造商的供应链。 虽然性能与国际顶尖产品存在差距,但已经能够满足成熟制程的需求。
芯片制造厂正在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。 某知名晶圆厂新投产的生产线中,国产设备占比达到35%,较去年提升12个百分点。 这些设备主要应用于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芯片制造。
政府采购和大型国企的采购清单显示,供应链稳定性已经超过价格因素,成为首要考量标准。 这个变化导致许多国际供应商调整战略,开始将产能转移到中国境内。
美国半导体企业同样面临困境。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表示,完全失去中国市场将导致公司营收下降20%以上。 该公司正在开发符合出口管制规定的新型计算卡,以维持在中国市场的存在。
荷兰政府官员近期表态称,在出口政策方面将保持“自主决策权”。 这种表态被解读为不愿完全跟随美国限制步伐。 实际上,包括德国、法国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都在寻求与中国维持半导体贸易关系。
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呈现出区域化趋势。 以往跨国界的线性供应链正在被区域内部的循环体系替代。 KMWE在中国设厂就是为了实现就近供应,减少国际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。
上游材料领域的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。 某国产硅片制造商透露,其12英寸硅片月产量已提升至15万片,能够满足国内40%的需求。 虽然产品主要集中在成熟制程,但订单量持续增长。
设备整合成为当前的主要挑战。 某晶圆厂工程师表示,不同来源的设备需要更长的调试时间才能实现协同工作。 软件工具链的适配问题也需要投入大量技术人员进行解决。
良品率数据显示,采用全国产设备的28纳米生产线平均良品率达到75%,较进口设备低12个百分点。 但这个数字在过去12个月中提升了8个百分点,改善速度超过预期。
客户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。 某国内手机厂商开始在其中端机型中采用基于国产28纳米工艺的电源管理芯片。 这标志着国产芯片首次进入消费电子主流供应链。
外资供应商在中国设厂的数量持续增加。 除了KMWE之外,另有3家欧洲半导体设备供应商正在洽谈在中国设立组装或生产基地。 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。
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。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已完成1500亿元资金募集,重点投向设备、材料等薄弱环节。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预计将带动超过5000亿元的社会投资。
研发投入呈现集中化特征。 高校、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项目数量同比增长40%,其中超过60%的项目集中在光刻机、蚀刻机等核心设备领域。
人才培养体系正在调整。 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扩招比例达到25%,专业方向从设计向设备、材料等基础领域倾斜。 企业提供的应届生起薪同比上涨15%,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。
日本、韩国半导体企业一方面遵循出口管制规定,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授权等方式维持与中国企业的合作。 某韩国设备厂商最近与中国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,专门生产成熟制程设备。
供应链重组正在改变行业生态。 以往依靠单一全球供应链的企业开始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。 某国内芯片设计公司表示,其产品现在需要同时适配台积电、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的不同工艺线。
正规配资平台官方,配资之家80809配资,股票十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