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岛位于鸭绿江口以东的西朝鲜湾内,如今属于朝鲜,称为椵岛。这个名字最早由明末将领毛文龙所取。他姓毛,便联想到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这句话,于是将岛屿命名为“皮岛”。
毛文龙之所以据守皮岛,实属无奈。天启元年,辽东巡抚王化贞命他进攻后金的镇江一带,结果赢得了少有的胜利,被称为“镇江大捷”。然而胜利之后,后金反而更加紧张,集中兵力反击,毛文龙一路被追击,无法回到关内,只得退入朝鲜境内,最后被逼退到皮岛上。
在皮岛上,毛文龙经营得颇有章法。他收拢散兵,安置溃卒,并时常突袭后金沿岸,抢掠一番。由于后金没有海军,拿他无可奈何。而皮岛远离后金腹地,也不会构成致命威胁,于是后金对他的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明朝却十分重视他。毕竟毛文龙能够在敌后站稳脚跟,也算是大明的屏障。朝廷不仅授予他许多官衔,还在皮岛设立镇江府,连办公衙署都建立起来,并把旅顺口以东的多个岛屿划归他管辖。同时,他被升为左都督,佩戴将军印,甚至还赐予尚方宝剑。
展开剩余60%在这样的背景下,毛文龙在皮岛的生活十分优越,渐渐养成了军阀的习气。朝廷的命令他并不积极执行,甚至常常敷衍推脱。比如袁崇焕在宁远与努尔哈赤对峙时,急需他配合进攻盛京,但毛文龙不是推托不出兵,就是阳奉阴违,让前线陷入被动。
毛文龙之所以如此,原因也很现实:皮岛孤悬海外,远离中央,他几乎成了独立一方的领主。更甚者,他虚报战功,冒领赏赐,还与后金私下做买卖。明朝拨给他的军粮,他居然转手卖给敌人。虽然他没有投降的意思,但也绝谈不上忠心,他的行为更像是一个逐利的军阀或走私头子。
这种做法不仅没有牵制后金,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敌人。袁崇焕因此对他深恶痛绝。后来袁崇焕出任辽东督师,第一个要除掉的就是毛文龙。他亲自到皮岛,将其先斩后奏处死。这一举动后来被视为袁崇焕的“罪状”之一,理由是擅杀重臣。
从公平的角度看,袁崇焕杀毛文龙并非完全错误,但时机和后续处理不妥。毛文龙在皮岛经营多年,势力盘根错节,镇江府几乎成了他的私人领地。他的部下大多心怀私心,一旦失去领袖,便迅速投降了后金。这是朝廷和袁崇焕都始料未及的,原本可以利用的力量,反而成为敌人的援手。
袁崇焕身为书生,缺乏政治手腕和收服人心的手段,只图一时快意,却让明朝失去了一支可用的武装。如果他能与毛文龙合作,共同牵制后金,哪怕未必能彻底改变辽东战局,也至少能让后金不能轻易腾出手来进攻明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配资平台官方,配资之家80809配资,股票十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