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剧动画电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自8月2日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喜爱,仅两日即斩获1.33亿票房,平台预测总票房逼近10亿元,成为暑期档的一大亮点。
作为《中国奇谭》系列的首部动画电影,该片由《小妖怪的夏天》原班主创倾力打造,延续了短片的世界观,在“平行时空”的设定下开辟出全新故事线。小猪妖与蛤蟆精、黄鼠狼精、猩猩怪组成“草根取经团”,踏上了一段寻找自我的西行之旅。
从短片到电影,“浪浪山”的故事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心弦。两年前,“我想离开浪浪山”的呐喊触动了无数年轻人;如今,电影以“活成喜欢的样子”作为回应,鼓励那些打破桎梏、勇敢迎接挑战、最终成为自己的平凡人。
这部聚焦平凡人突破与成长的作品,背后藏着怎样的传承与创新?上影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,《浪浪山小妖怪》总出品人王隽近日就此深入解读,揭秘影片如何以动画为桥,让传统在当下触碰出火花。
守正创新,让传统与当下碰撞出火花
《浪浪山小妖怪》脱胎于《西游记》的宏大背景,却将镜头聚焦于以往被忽略的小妖怪群体,这种视角的转换本身就是一次大胆的创新。2023年短剧上线时,大电影剧本已同步成型,主创团队历经一年多的精心打磨,终于让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以更长的篇幅呈现在观众面前。
在艺术表达上,影片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。水墨动画的写意风格贯穿于宏大背景之中,晕染的色彩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;而近景的写实刻画,则让角色的每一个表情、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生活质感。“20多位画师手工绘制了近2000幅原画,再结合电脑动画技术,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活力。”王隽介绍道,在创作过程中,由常光希、周克勤等老艺术家组成的艺委会全程给予指导,确保在创新中不失文化根脉。
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,在角色塑造上体现得尤为亮眼。猩猩怪成为“美猴王”,小猪妖兼具萌态与憨拙,唐僧则是“蟾蜍”形象,黄鼠狼成为沙僧……这些脱胎于经典却又充满新意的形象,既是对传统的致敬,更是对当下的观照。“就像张光宇先生当年创作美猴王时难以想象今天的演绎,我们正用当代人的语境重构经典。”王隽表示,这种创造性转化让观众既能看到历史经典的影子,又能找到自己的生活印记。
故事内核的时代性是影片的另一大突破。主创团队扎根生活沃土,将打工人的酸甜苦辣、职场中的合作与无奈融入剧情,让动画不再是单纯的奇幻叙事,而是成为当代生活的镜像。“观众会在台词里听到自己的故事,笑着笑着就哭了,这就是情感的共鸣。”王隽认为,这种源自现实的创作,让作品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——百年后回望,它将成为记录这个时代生活状态与情感的鲜活样本。
深耕IP,让动画生命力延伸至银幕之外
“一部成功的动画,不应止步于影院的90分钟。”在王隽眼中,IP开发是动画生命力的延续。《浪浪山小妖怪》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同步规划衍生品开发,目前已推出800余款周边产品,从毛绒玩具到主题餐饮,覆盖了观众的多元需求。这些衍生品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,高度还原影片角色特质,让观众能将“浪浪山”的温暖与勇气带回家。
科技赋能让IP体验更具沉浸感。8月下旬,同名VR短片将上线,观众可“走进”大王洞等场景,在互动中重温影片经典片段。上海美罗城的全国首家动漫主题影院也已焕新亮相,4个放映厅搭配“动画宇宙”体验区,观众看完电影后能在还原的浪浪山场景中打卡、互动,感受从“看电影”到“入电影”的转变。“我们希望打造‘看电影+消费电影’的生态,让非票收入成为电影工业的重要补充。”王隽说。
这种IP开发思路并非孤例。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,上影集团就已宣布启动“鲲鹏计划”,在深挖《天书奇谭》《葫芦兄弟》等经典IP的同时,不断孵化新作品。“动画的魅力在于它能跨越年龄,既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。”王隽介绍,未来将与更多优秀导演合作,通过“大作品+精美作品+新型作品”的创作矩阵,让红色文化、“海派特色”与时代亮色在动画中交融。像结合谍战剧情的影游互动剧《新世界》已进入测试阶段,这种“影视+游戏”的新模式,正不断拓展着动画的边界。
谈及影片想要传递的理念,王隽引用了观众的评价:“每个人都能在故事里看到自己。”在她看来,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地方,正是对平凡奋斗者的礼赞——“我们都是浪浪山里的小妖怪,平凡如尘埃,却因努力而伟大。”从传承水墨技艺到讲述当代故事,从银幕内的叙事到银幕外的体验,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探索,恰是中国动画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前行的生动注脚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正规配资平台官方,配资之家80809配资,股票十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